三国时期吴国, 高32.1厘米 ,1983年南京雨花区长岗村M5出土,圆弧形盖,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瓷胎白中略带灰色,胎上用褐彩绘有纹饰。外罩青黄色釉,釉层厚薄均匀,透明度较强。盖纽作回首鸟形。上腹饰一周贴塑,由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系组成。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盘口壶肩腹部饰釉下彩绘图案:鸟形盖纽两旁各饰一柿蒂纹,盖面绘四组类似纹饰,两个人首鸟身的动物分别在一株仙草上方相对飞舞,仙草两侧各有一只动物;颈部绘七只异兽,除两只并列外,其余几只之间皆有形状相似的半身异兽图案;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上排有十一人,下排为十人,高低交错排列,空隙处绘有疏密有致、飘然欲动的仙草和云气。青瓷釉下彩盘口壶的出土,证实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烧制釉下彩瓷的先进工艺,它将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拓了瓷器装饰的途径,为研究东吴到西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提供了目前唯一的珍贵实物资料。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这件盘口壶是用褐黑彩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罩透明青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的,是一件完整美观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瓷器上绘画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它为研究东吴及西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及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